瑞士苏黎世大学彼得?巴特纳博士来yl8cc永利官网讲座
发布时间: 2014-05-13
2014年4月25日下午,应yl8cc永利官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彭牧副教授邀请,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大学通俗文化研究所、现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语系的彼得•巴特纳(Peter O. Büttner)博士,在主楼B701做了题为“十八世纪末欧洲的书写教育”的讲座。 在讲座中,巴特纳博士从人类学角度切入,介绍分析了十八世纪末以德语为通用语言的欧洲国家的书写教育情况。首先,他表示,学界一直以来认为德语国家现代书写教育的起源是十九世纪,但事实上,十八世纪末,这些国家书写教育就已经很流行了。但相对十九世纪而言,对十八世纪书写教育的资料和研究却可谓是一个盲点,未能受到重视。随后,他介绍了瑞士荷尔维蒂共和国时期的书写教育情况。当时政府教育部曾主导了一次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通过地方政府、牧师、督查等的层层把关,最后收到了2410份手写的回馈问卷,这成为了解当时书写教育情况的一个丰富的资料库,也是他研究的基础。根据问卷材料,他介绍了当时教授书写的基本准则,如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教授不同的书写技巧,5-6岁先教授字母、拼读、再是基础性阅读,而7-8岁 才开始通过模板来教授书写课程。当时教学资源分布亦不均衡,首先城市里的孩子几乎都可以上书写课程,而贫穷的乡村地区则因教学材料的昂贵而不得不放弃学习书写;其次则是男女学生学习书写的比例,相比男生来说,有机会学习书写的女生少之又少。巴特纳博士还特别分析了书法大师和基础教育学家之间关于是否注重传统书写中艺术性的论战,这场论战最终以书写大师逐渐转变为教育学家而告终,这也预示了传统书写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逐渐没落。 讲座进入答问环节后,在场的老师同学与彼得•巴特纳博士进行了互动,针对其演讲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疑问,特别是对比了汉字的书写教育,发现两者之间有比较多的共同点,如都要摹写、抄写,且书写也逐渐从追求艺术性到简便性、实用性。而彼得•巴特纳博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惊讶于他所教的学德语的中国学生可以把德语写得那么漂亮,甚至比当代很多德国人都要写得好看。关于这一问题,大家纷纷思索,莫衷一是。他自己归结为,可能是因为中国学生一开始学习德语时,以认真摹写为主,所以写出来的德语才会那么好看。最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