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1-07-09
2021年7月3日,“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学术工作坊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办,该工作坊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课题组主办、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协办。课题组的20位专家学者和来自yl8cc永利官网、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多所高校的数十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杨利慧教授在开幕环节简要介绍了此次工作坊的目的,即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凝聚团队共识,强化对课题整体的理论思考,共同商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使课题最终成果能有效为中国和世界神话学做出重要贡献。 随后,工作坊按照子课题的不同内容,开展了5场专题研讨。 第一场研讨以“当代文学中的神话重述”为题,由祝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持。其中,谭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以后羿神话的重述为例,打破学界常见的横向选取叙事片段进行故事整合的做法,指出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后羿不仅形象有异,而且文本性质与时代文化、政治关系互为映衬。祝鹏程考察了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神话普及写作,指出这是一种“神话主义”式的实践。黄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提示大家,心理学是研究神话当代转化的一个必要视角,指出当代人之所以需要神话,是因为其能够提供认同感、团体感,弥合本能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为现有的道德价值观提供支撑。毛巧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以蚌埠禹王宫的景观构建为个案,认为作为一个民间叙事传统,大禹神话的景观塑造具有强化地方文化认同的作用。在讨论环节,学者们提出可以将古今神话重塑的案例进行对照研究,强调重视当代不代表忽略历史,相反,历史的维度在课题中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场研讨把焦点转向了“数字媒介中的神话传播与转化”,由张多(云南大学副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包媛媛(北京城市学院讲师)以《王者荣耀》为例,提出了神话资源在电子游戏中存在“降格”式的转化,神话叙事往往呈现为碎片化的神话符号。张多则以《非人哉》为例,认为网络动漫通过对神话图像叙事和文本叙事的改造,反映了当代读者希望在神话重构中追寻自我、呼唤自由的美好愿景。在讨论环节,学者们就包媛媛提出的“神话符号”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神话符号与其象征的内容存在天然的逻辑关系,同时这种符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群体的潜意识,而符号化的神话转化形式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凝聚在对神话功能的探讨上,即神话在当代为何被需要。最后,杨利慧教授建议本组成员要更紧扣每一类电子媒介的特性,以此为基础强化核心的问题意识,思考理论突破点,并注意同人创作。 第三场研讨的专题是“神话景观的传衍与重塑”,主持人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首先发言,他透过大禹神话园雕塑呈现出的景观想象,指出大禹神话的当代转换是激活地方记忆,以时间、空间、艺术等维度的叙事伦理,创造性地发掘了神话资源在空间规划中国家意志与民间英雄同构的公共表达能力。王均霞(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集中关注黔东南丹寨地区传统苗族女性在刺绣和蜡染中所表达的苗族创世神话,指出他们遵循传统,通过日常生活的凡俗之物所表达的神话与自身对吉祥等美好愿望的追求紧密相连。王旭(山西大学副教授)聚焦于舞台剧,认为关注神话舞台化的一般过程可以突破在单一语言或图像形态下讨论神话,建立起作为综合表演艺术的神话观,并成为以视觉为主导、各种表演元素跨界融合的当代神话展演形式。孙伟伟(yl8cc永利官网博士)以方特主题公园为例,提出了神话的情境化是虚拟景观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界少有从神话学视角讨论当代视觉艺术的成果,因此在讨论环节,大家纷纷表示本组报告的内容新颖而有趣,如何提出比较有凝聚性的问题和主攻的理论方向也是整个团队下一步的工作。 第四场研讨的重心是“遗产旅游与中国神话的挪用与开发”,由张成福(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主持,他以阳谷县蚩尤陵为个案,认为其通过景观展示、导游词本以及导游与游客的互动等方式,重塑了蚩尤神话体系和蚩尤的整体形象,丰富了神话传承的方式,促进了蚩尤神话传说的传承与传播。高健(云南大学讲师)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节庆旅游,提出神话是表述民族认同与建构民族身份的一种有效资源,增强了民族的叙事能力,衔接了国家认同。同样关注少数民族神话的霍志刚(郑州大学师资博士后)以广西壮族布洛陀神话为考察对象,认为布洛陀神话资源的转化体现出神话在遗产旅游中被赋予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功能。吴新锋(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引入了“体知”的概念来探讨西王母神话主义,认为体知的视角可以分析神话文本在文旅景区中被重述与挪用的秩序结构与心灵诉求,同时其中蕴含的个人、社群、自然、天道面向,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神话在当代社会的结构与价值。在讨论环节,学者们指出疫情对本组的影响最大,希望今年子课题团队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开展田野作业,同时要尝试借助于国内外的理论工具来进行理论层面的创新,例如在结合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抓住一个理论突破口来深入研究,通过新视角的嵌入来获得新的认识。 第五场研讨的主题是“从当代神话转化研究去往何方?”,主讲人杨利慧表示,考察和梳理中国神话在当代的存在样貌之后,未来可达成两种目标:一是对神话学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另一个则是从公共民俗学的视角对资源转化的模式进行提炼。她提出本课题追求的是两条路径的兼容,即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在理论层面,是构建一门朝向当下的神话学:其研究对象为当代社会中的神话与神话主义;研究方法主要依赖文本分析、民族志式田野作业和虚拟民族志;研究视角的特点是“在与历史的关联中朝向当下”;最终目标为洞悉神话传承和变迁的规律,进而理解并表述当代社会。在实践层面,则是讨论神话资源转化的效度与限度,为不同的需求主体提供镜鉴。 最后,孙正国、谭佳、杨利慧分别对本次工作坊的研讨进行了总结。孙正国指出,主体问题应当是神话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哲学归宿,在转化过程当中,把主体的内在结构及其所指向的民间传承的内核呈现出来,可能是课题组进行理论深化和整合的重要方向。谭佳认为,神话资源的转化最终落到理论和应用两个点上,并且建议把重心放在更具实操性和市场性的应用研究方面。最后,杨利慧总结了此次工作坊达成的一些共识,即关注历史、重视主体、强调当代,同时要深入探索“如何理解神话的意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在随后的研究中,这些共识能够不断得到凝练和强化,并最终形成课题组的研究特色。 (撰稿:贾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