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文学兴 通州乡间研学热——“乡村振兴·文学同行”活动走进通州宋庄镇
发布时间: 2024-12-16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阳光和煦,运河波光,映照古塔。由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北京作家协会指导,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yl8cc永利官网学生会、通州区“南街书屋(运河人家)”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文学同行’文学志愿活动”走进通州。当天,来自北京各行业的40多位志愿者走进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通州文庙和通州燃灯塔等红色场馆与历史场所,现场举办文学讲座、走访宋庄镇大庞村农户、积累文学素材、撰写体会文章,赓续通州红色根脉、了解通州历史变迁与城乡融合发展成就,共同传播通州大运河文化故事。 “乡村振兴·文学同行”活动成员合照 本次活动的带队作家是大运河文史专家、通州区作协会员任德永先生,他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志愿者们走进通州的多个文化场馆。在位于宋庄镇宋庄村的“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志愿者们了解到,“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正是中共中央下达攻取天津命令、促成第三次和平会谈以及完成北平和平解放与和平接管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与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两跨朴素的三合院里,一张张记录历史重要瞬间的照片和展板,仿佛把大家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运筹帷幄的指挥、解放军战士的神勇、隐蔽战线的配合、通县(今通州区)百姓肩挑手推、为解放军支前送粮的感人场景,让人深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惊心动魄。宋庄镇宣部负责同志表示,未来,这里还将把讲述平津战役和北平解放重要历史事件的故事从文学改编成舞台剧,让更多人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上午,志愿者们还走进“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这个由戚建钢先生个人收藏建成的博物馆于2020年成立,收藏了不同类别、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生产的各种收音机和电影机3000余部,以及大量珍贵的海报、杂志等资料,为观众展示出中国影音发展从海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历程。丰富的历史细节,令志愿者流连忘返。 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 随后,大家来到宋庄镇大庞村的“南街书屋(运河人家)”,聆听任德永老师《大运河与红色宋庄的历史渊源》讲座。宋庄镇的红色宋庄村与千年古村大庞村,既是大运河北端两个特殊的地理重要标志(村庄),又是抗日战争时期拉锯战的核心区域、解放战争中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斗争故事众多、文物遗存多样,教育意义不凡。任德永娓娓道来通州地区的城市历史变迁、地理人文、文学发展与风土人情,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为通州文旅开发付出的努力与成效,以声情并茂的讲授为听众们铺陈开一幅通州大运河历史红色画卷,成员们受益匪浅。 任德永还回顾了从刘绍棠、王梓夫、徐则臣到韩静慧等,众多以“大运河”为题材的作家作品。任德永说,今年(2024.6.22)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许多书写大运河的文学作品都登上了舞台,我们通州区也走在了前列。通州区宣传部和通州区文联,根据作家韩静慧老师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舞台音乐剧《锔盆女孩》,6月26日,在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北京物资学院“运河剧场”隆重登场。这部唱腔优美、故事情节曲折好看的音乐剧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锔盆女孩》这部音乐剧和小说原著一样,用优美感人的故事情节把观众带到了700多年前元代的大运河畔。原著作品中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顽强善良、坚韧执着与古代运河边老匠人精益求精的大工匠精神,让读者无不动容。《锔盆女孩》是一部蕴含大运河历史文化、传统锔瓷技艺与人文精神的青少年励志作品,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大运河历史文脉的认知,也展现了大运河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独特魅力。作家韩静慧是一名通州籍作家,教师出身的她,多年来立足大运河、始终扎根在最基层。她是足迹遍及了通州的每条街巷、每个村镇,默默地创作了出大量文学作品的女作家。今年,她又以通州运河边的城市和乡村为背景而创作的多篇文学作品收入在小说集——《运河边的爷爷》里,甫一上市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任德永还鼓励在坐的作家和大学生们,一定要珍惜举办单位这次提供的乡村体验生活的机会,要像韩静慧老师那样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更要趁这次入户,更多和村里的老百姓促膝交流,关心他们的疾苦和梦想,替他们发声,为人民树碑立传,写出高质量的百姓所思所想,写出不愧于新时代人民的、受青少年欢迎的好作品来。 任德永老师《大运河与红色宋庄的历史渊源》讲座现场 当天,大庞村的“文学小院”书香弥漫。两位近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刘淑英和单德元老两口,也被大庞村的任德跃书记和王帅等村民邀请到场交流,刘淑英老奶奶因小时候亲见日本人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平家疃村(娘家村)的残暴行径而决心参军抗战,至今仍腰杆挺拔,退休后仍然积极参加村里的党建活动,意气风发,令人肃然起敬。 讲座所在的“南街书屋(运河人家)”文化小院,是一处集乡村民宿、乡村书屋、乡村菜园为一体的融合空间,未来还将申报可以居住的、以收藏大运河文史和文学书籍为特色的“乡村类博物馆”。小院名为“潞畔人家(运河人家)”,源自通州潞河(运河)之滨,由村民民居改造而成,内有图书室、茶室、活动室、菜园、展陈室等设施,挂牌的“南街书屋”和“乡村书屋”,收藏了众多关于大运河与通州历史故事的图书和文学作品,在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文旅局的领导和村镇的支持下,书屋定期举办通州大运河文学和文史阅读讲座,开展研学活动、非遗展演,并设有“通州大运河历史展”和“红色通州人物展”固定展区,已成为通州区文学振兴乡村的一个标志性空间。 讲座后,志愿者走进大庞村的任庆奎、吴淑香、吴会军三户民家中,深入了解了本地城乡融合发展情况。在宽敞的农家宅院中,志愿者聆听村民们介绍自己的生活、劳动故事,其中不乏历史回忆、见义勇为等感人事迹,村民家里的菜园、暖棚、鸽笼、玉米面窝窝头、菜团子、“新式火炕”,既洋溢着田园风貌,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为大家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与灵感。志愿者领队蒋好书表示,“乡村振兴·文学同行”之所以不断带大家走进普通人家,就是想让大家在皇宫与胡同之外,看到更加丰富的北京,更加懂得城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文学来自人民,也必然需要与人民站在一起、发出人民的声音。 下午,志愿者们在举办方的安排下走进通州文庙和通州燃灯塔,切身感受通州更加悠长的历史文脉,通过讲解员的悉心讲解,了解通州文庙的建筑格局、儒家文化与清代历史典故,参访大运河古文物,如元代铁狮子、大运河出土的皇木、石碑等,并对通州古塔历史、建筑结构、设计细节等进行深入了解。“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通州燃灯塔是大运河与通州古城的象征,与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又与通州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等一并构成国家5A级“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的燃灯塔及周边古代建筑群的核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运河文化景区的地理标识,以建筑定格历史,为长河涌动文化。研学团与志愿团的成员深深浸染于通州运河文化中,活动结束仍意犹未尽。 燃灯佛舍利塔与文庙讲解 大运河文物 走出“宋庄小镇”,志愿者们看到,北京市通州区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到处洋溢着繁忙而充满活力的建设氛围。运河商务区、东六环入地工程、路县古城遗址公园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而宋庄国际艺术区也在加速崛起,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今年正值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十周年,大运河文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通州及宋庄镇的红色遗存、历史景点、文化景点等丰富的资源,必然成为大运河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 大运河畔文学兴,通州乡间研学热。相信这次以文学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更多走进通州的人都能在历史文化的涤荡中,深刻领悟到大运河的文学之美、北京之韵、历史之浩荡与新时代之生机。 (文:张育玲 刘征)
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展览)
作家和同学们与村民(吴淑香、任庆奎、吴会军)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