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民间文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4-05-04


yl8cc永利官网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成果卓著的优秀学者,70年多来,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在新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事业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地位,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对全国高校同行也起着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一、历史沿革

北师大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建设有着光荣而辉煌的历史。1949年,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的钟敬文先生(1903-2002)来到北师大中文系(后改称“yl8cc永利官网”),同时将民间文学引进到新中国的大学课堂。他在此耕耘半个多世纪,直至去世。在他殚精竭虑的经营和几代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北师大yl8cc永利官网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心。1953年,北师大中文系首次在国内招收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55年,中文系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1979年起,中文系开始陆续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1年,民间文学学科被定为国家第一批博士点,而且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师大yl8cc永利官网一直是全国唯一的民间文学(含民俗学)博士点。1988年,北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被教育部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1997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目录调整,原yl8cc永利官网的民间文学学科点自动转变为民俗学学科点,yl8cc永利官网便成为建设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双学科的重镇,并在全国首创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体系和中国民俗学学派。2012年,鉴于民间文学具有与民俗学不同的、独立的文学学科属性,yl8cc永利官网重新自主设置了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同时拥有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博士点的院系。2015年,北师大遵从教育部学科建设调整的要求,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建设民俗学二级学科,因此,北师大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团队的部分教师转入社会学院,但大部分团队成员依然在yl8cc永利官网继续推进钟敬文先生在此开创的事业,不断加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并使之始终成为北师大yl8cc永利官网的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方向。2021年,北师大yl8cc永利官网在“民间文学”二级学科之下新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这标志着北师大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在原有基础上开拓了新格局。同时,亦为推动民间文学重归教育部学科目录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队列贡献了积极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本学科点为中国培养并输送了大批民间文学、民俗学和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活跃在非遗保护与研究实践前沿领域的学术骨干,大部分毕业于北师大yl8cc永利官网。在国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张紫晨、许钰、陈子艾、潜明兹、刘铁梁等先生都曾在这里长期执教。

本所建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文化资料室,藏有25000多种专业书刊,这在国际同类研究机构中并不多见。还拥有全国普通高校的第一所民俗文物陈列馆,拥有可用于田野作业、教学和科研的现代化设备。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际民俗学机构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相关机构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

本所学者在国际交流方面亦有杰出表现,多次举办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均引起很好反响,被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其中杨利慧、康丽和彭牧三位学者曾在2015-2017年间作为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核心成员,全面参与教科文组织的非遗项目评审,得到审查机构主席和中国民俗学会的高度赞誉。2021年,本所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共同建立“国际民俗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学术工作坊与相关学术活动,推进两校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交流与经验互鉴。

二、师资队伍、研究方向与课程建设

本所拥有一支学力深厚、视野开阔、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学术团队。目前团队共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5人:万建中、杨利慧、康丽、杜博思(Thomas DuBois)、彭牧;副教授1人:唐璐璐;讲师1人:史玲玲;高级工程师1人:赖彦斌。现任所长为杨利慧教授。

本所主要研究方向有:民间叙事学、当代民俗学理论、国际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体包括:神话学、故事学、性别研究、身体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物质文化研究、跨文化民间文学等。

本所师生在充分重视历史文献的同时,强调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的重要性,使所从事的学问进一步关注现实和服务于当代社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原理、民间叙事学、中外民间文学学术史、当代世界民俗学导论、民间文学田野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饮食民俗研究、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神话学、民间文学专题、民间文学学术史专题、跨文化民间文学、民俗文化专题、宗教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饮食民俗研究、北京民俗文化、跨文化学导论等。

三、科研与教学成果

本所迄今共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和“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完成和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委级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及其理论建构”“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遗产旅游与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中国现代歌谣学研究史”“身体民俗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案例分析”“文化认同、身份政治与美国民俗学知识生产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京味文化的资源发掘、价值阐释及其转化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日常生活与仪式传统:民间信仰与实践的当代传承”;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地方传说与北京精神:都市民间叙事的当代传续与生产模式研究”,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中宣部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俗文化志区县本的调查与编写”;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部署、中宣部牵头实施的国家级项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大戏出版工程·北京卷·人物传说卷”,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北京商业民俗文化调查研究”,等等。

本所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教育部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A 组)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等。此外,还在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中荣获荣誉奖,获得中国文旅部优秀专家称号,并屡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山花奖”,所编著的多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俗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社会服务

本所教师全面参与中国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多位教师作为专家,长期推动非遗研究、项目申报、评审、履约等各项工作,相关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国文旅部非遗司采纳,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建设的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获评中国文旅部研究基地。举办“非遗进校园”“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等活动;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在河北耿村、沧州、清河、北京通州大运河流域等地开展民间文学专业实习;与澳门大学、北京通州区委、北京珐琅厂等签订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与发展调研实习基地,为专业人才的教学实习、田野考察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版权所有 中国·yl8cc永利(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